1、妄想突发占主导地位,发病前无何预兆,突然产生多种结构不系统,且松散易变的妄想,如被害,夸大,嫉妒,宗教妄想等,可伴有恍惚,错觉,短暂幻觉,人格解体,或运动增多或减少。
2、具有持续数小时或几天(不超过1周)的情绪障碍,如情感高涨或抑郁,或焦虑,或激惹情感障碍虽亦常见,但不是主要表现,持续时间短暂,但不为主要突出表现,持续时间短暂。
3、意识和注意力未见较好障碍,但可有些迷茫。
以上3条可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下列表现可作为参考,但非必备表现:①错认或迷惑恍惚;②错觉,幻觉或人格解体;③活动增多或行为抑制。
4、严重程度应具备以下两条
(1)社会功能(包括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动)较好受到影响;
(2)自知力缺乏或不全。
5、病程标准:精神表现的出现和消失两者均突然,这就是“急性病发”的含义,病程较长不超过3个月,否则应根据临床表现考虑其他精神疾病诊断的可能。
6、排除反应性精神病,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有持续性幻觉与特征性思维障碍的分裂样精神病。
1、迄今为止,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大体上是协同心理、社会、教育等方面工作以及在医学的现有水平上开展的。至于根本上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则有待于精神病学和各相关科学的发展,以及对各种精神疾病的病根与发病原理的充分阐明。这是人类历史赋予医学科学的一项艰巨而崇高的使命。
2、在当前,几乎普遍公认精神疾病的病根学与流行病学中讨论的许多问题都具有多源要素。就是说,一些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预后,与患者个体的遗传要素、易感素质、病前个性特征、发病时的机体状态、精神创伤、环境中的促发要素,以至社会文化背景,都有着广泛的联系。故当患者表现舒缓后,要进行一定时期的随访观察。防止复发。心理治疗不仅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有预防作用。旨在消除病人对精神障碍的错误理解和心理上的负担。